这个题目,是我在今天上午敦煌市的通关仪式上代表中国媒体丝路万里行书赠给他们的题词。
每次来敦煌,都同样震撼,它总能引发你的感觉爆炸。敦煌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溪榆林窟共有石窟735孔,壁画5万多平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想用一两篇短文来写它,不但不可能,简直是大不恭敬。这些洞窟和佛像在不能立足的峭岩上立住脚,在无法生根的坚硬中生下根。远古的风,将大地的沙石吹起来,站成一排排佛像;也是风,又将太阳的黄金抹在佛的脸上,身上。
敦煌是丝路的点睛之笔。
丝路是一条翔于西天的金龙,敦煌绝对是画龙点睛之地;丝路是一杆秤,长安作为起点,是提纲挈领的绳纽,敦煌就是秤砣。只有它们才能称量出中华文化、丝路文化的份量。很少有地方像敦煌一样强烈体现出丝路文化的核心精神---开放与溶汇精神。它简直是人类文化交溶的一个活标本。
敦煌壁画,从内容上看,是俗人现实生活与神灵幻象生活的交汇。俗人生活富有生气,生动鲜活;神灵生活则庄严隆重,让我想起自己给朋友们常写的一幅对联:“庄严世界还需佛,点染春光也要人。”
从壁画的题材和样式看,故事画与山水画交汇。故事画是宗教故事在时间坐标上的展开;山水画则是自然万象在空间坐标上、暗寓和象征坐标上的展开。这类画可以说是中国青绿山水的正源匹祖。
从表现手段上看,是浪漫变形与写实再现手法的交溶。早期壁画,多以夸张变形突出神灵形象不同于凡人的特征。隋唐以后,写实性渐浓,重视人体解剖,溶进了罗马、希腊的绘画成果。
从技法上看,因画中俗人多为汉人,常采用中原的线条勾勒,适当溶入西画的明暗晕染;神灵多在西方、中亚、南亚,则重晕染,也常常采用油画的凹凸法,显得凝重而有立体感。看来,西方的艺术精神和技法,此前已经通过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传递到达了西域之地。
如此完整地探索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熔化,敦煌可以说既是开先河者,又是集大成者。敦煌凝聚着丝路精神之魂。
敦煌又是丝路的伤心之地。
它在元以前的几百年,保存得基本较好,发现藏经洞后,斯坦因、伯希、奥为登堡、等外国探险者先后潜入,在那位败家子王圆箓以及别的人手里盗走了大量敦煌卷子和壁画。现在英、法、俄收藏的敦煌文书都超过了万件,而中国国家图书馆只藏有8千多件,出现了要到欧洲去研究敦煌学、“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倒错!国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在《敦煌劫余录序》中痛切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实何尝不是吾国民族之伤心史呢?
我上半年去英国,参观了大英博物馆,以前还去过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看到他们从中国、古埃及、古希腊、拉丁美洲弄来了那么丰富的馆藏品,心里打翻了五味瓶,痛惜、伤感、激愤、惭愧,也有如见流落异乡亲人的亲切感。看到有些藏品保存得很好,又不由心生几分慰藉。
去年我要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看望流失在那儿的昭陵六骏中的两骏:飒露紫、拳毛騧,好些企业界的朋友听说了,真诚地表示,若能买回来或请回来作一次六骏团圆的交流展,出多少钱都乐意。从美国回来后,我一位一位给他们去电话,安慰他们:飒露紫和拳毛騧在那里呆得挺好,但回家的路很远,朋友们无不唏嘘叹息。
尽管我明白,敦煌卷子和壁画这样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共有的财富,我心里还是在流血。为敦煌伤心,为丝路伤心,为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伤心,也为王道士这样的贪婪者和愚昧者伤心。敦煌的洞窟像一双双深邃的眼睛,在盼着它的祖国强大,它的同胞有出息!
有人说,在自然和人为的销蚀损坏中,1000年后敦煌将会消失,此说不无道理,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足以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现在的保护工作十分科学、精细、严格。我们一到达,就受邀参观了敦煌数字研究院,看了他们用高科技的3D、3V手段制作的敦煌壁画数字电影。有了数字化的保存,谁又能说1000年后,敦煌将会消失呢?
永远让我们自豪、让我们赞美、让我们纠结的敦煌!
说不尽的敦煌!
2014,7,26夜,中囯敦煌飞天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