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网络直播引领学术交流新趋势

——记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线上“社会学名家讲座系列”活动

 

2020-05-28  点击:[]

2020年4月,在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学系的精心策划之下,“西安交大社会学名家讲座”正式拉开帷幕。

从4月下旬开始,西安交大社会学系先后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浙江大学/芝加哥大学赵鼎新教授,以及西安交大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边燕杰等国内外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做客2020年春季社会学名家讲座,为社会学系师生和全国学界网友带来了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由于疫情原因,系列讲座均采取网络直播方式进行,经过人文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卢春天教授和策划人杨江华副教授的精心准备,三场线上讲座成功举办,并在国内社会学界引发广大师生的关注参与。讲座期间,腾讯会议平台每次在线人数达到上限300人,同时协办方学术志平台全程录播,播放量截止发稿时累计达3万余人次,引起热烈反响。

一、刘少杰教授分享疫情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4月28日晚上7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评论》主编刘少杰教授分享了他的最新理论研究——《疫情心态网络化的不确定风险与演化趋势》。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式管理在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由个人心态交流汇集而形成的社会心态大规模地转向网络空间,疫情心态网络化由此生成。由于网络媒体的异常活跃,关于疫情的海量信息供应,以及社会成员对疫情信息的焦虑渴求等多方面原因,疫情心态网络化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突出特征。本次讲座主要关注疫情心态网络化的这一不确定性特征,在传递经验过程中的不确定状态,以及未来演变趋势。刘少杰教授呼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单纯的确定性追求中解放出来,正视、理解和积极适应不确定性,而不是简单地遏制不确定性。


(图为主讲人刘少杰教授)


在网络问答互动环节,对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刘少杰教授从结论的获取方法,到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理论探讨,再到网络应该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来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现实问题等等,均一一耐心解答。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师生们针对讲座内容发表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线上讨论十分热烈,腾讯会议与学术志平台上参与人次超过6300人。

二、赵鼎新教授讲授社会学发问的方法艺术

5月9日上午9点,“西安交大社会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二期邀请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社会学的发问和发问艺术》的讲座,深入探讨社会学发问的方法艺术。

在学术研究中,提出好的研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很少有学者就发问这一话题进行系统地总结。赵鼎新教授认为,社会学中发问的关键在于对差异性现象的敏锐性把握。“差异性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做,但是到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可能就不会了。”赵鼎新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开题报告和文章的发问都是以顺序时间逻辑为基础的过程性发问。然而,对差异性现象的敏锐性洞察和问题意识把握,才是提出社会学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差异性发问具体该如何操作?除了差异性发问,社会科学的发问还有哪些类型?相对而言,差异性发问具有哪些突出优点,同时存在哪些不足?在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中,赵鼎新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和回答,并通过列举大量研究问题案例来帮助听众深入理解正确的差异性发问所蕴含的基本内容。


(图为赵鼎新教授在学术讲座在线直播中)


赵鼎新教授的讲座内容引发了听众的广泛思考,在互动提问环节,赵鼎新教授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发问的联系区别、过程性发问是否都是无意义的、如何平衡信息量与研究执行性等多个方面问题,都给予了耐心解答,同时提醒各位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注意平时培养捕捉兴趣利益无关信息的基本功,以及做学问需要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


(图为赵鼎新教授线上讲座截图)


最后,人文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简要总结,提到做研究往往是从发问开始,但其实好的发问并不是那么容易,并告诫青年学者和学生发问的艺术不光需要悟性,更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

三、边燕杰教授讲演最新研究成果——防疫社会资本理论

5月22日晚上8点,社会学系与学术志平台合作开启线上“西安交大社会学名家讲座”第三讲,由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边燕杰带领其学生团队分享最近研究——《防疫社会资本及其行为意义》。


(图为边燕杰教授线上讲座截图)


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染改变了人类生活常态,中国和世界各国均无例外。传染病专家一致认为,在新的疫苗成功推出和普及之前,有效防疫的最佳办法是调节人类社会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居家隔离和增距交往。然而居家隔离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个体孤立,这就对人类的“联系性”提出挑战。结合社会资本的启示与既往研究,“防疫社会资本”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边燕杰教授这一部分的演讲,为整个研究奠定了基石,理论脉络清晰,学术思想丰富。

接下来,边燕杰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缪晓雷,围绕团队所做的防疫社会资本及其行为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尝试性归纳出“防疫社会资本”的三个因子,并展示其对于防疫行为和防疫结果的影响意义。


(图为博士生缪晓雷)


博士研究生鲁肖麟基于国内线上行为大数据、微博大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为防疫社会资本各因子的防疫效应提供了宏观层面的实证依据,并用6个国家线上大数据的面板回归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大数据部分的分析结果证明,防疫社会资本在不同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维持积极社会心态方面发挥了相似的作用。


(图为博士生鲁肖麟)


边燕杰教授团队的学术讲座议题新颖、概念有力、论证详实,引起国内外师生的热烈讨论,当晚两个平台参与人次突破6800多人。直播问答互动环节收到了二三十个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见和思路反馈,对推进这项研究的深入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和实证所历来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术能力培养,通过每周定期举办学术工作坊、读书会等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疫情期间,为克服线下人员聚集对防疫工作的不利影响,社会学系师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主动创造学术交流的新形态,通过精心策划,协同各方力量,采取线上直播加第三方平台录播的新模式,打破了时空距离限制,为遍布全国各地的西交学子与社会学界网友带来精彩讲座报告。这种成本小、效果好、影响大的学术交流形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同时也为扩大我校社会学学科学术影响、展现交大社会学团队风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据悉,社会学名家讲座将在六月中旬,邀请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郭申阳老师,就美国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政策的社会评估进行网络直播讲演,分享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敬请各位师生继续关注参与。

供稿人: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 刘慧宇

素材提供者:刘慧宇 马旭蕾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