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文学院中文系组织学生赴宝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017-06-01  点击:[]


品读《诗经》,寻觅历史。5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一行25人,前往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和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参观学习。《诗经》承载着周人的历史文化风俗,而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宝鸡一带的历史遗迹及出土文物,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此次赴宝鸡参观学习,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历史,领略周秦之风,探索文化之韵。

宝鸡市内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藏有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一千多件青铜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等四个主题展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制礼、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历史一一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理会了周秦青铜器“证史补史”的重要意义和独特魅力,一件青铜器“逨盘”,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周王世系;秦国车马复原模型,与《秦风·驷驖》《秦风·小戎》等篇章相互印证;一件破损失色的铜殳,也让同学们与《秦风·无衣》中出征的士卒联系起来。博物馆中的展品将同学们带回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历史感,让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到中国古代经典《诗经》的魅力。

“周人、秦人的物质空间、文化生活、礼仪制度等等,都可以通过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物复现。了解周秦人的历史生活,对理解《诗经》时代人的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组织本次实践活动的罗老师非常认真地告诉大家。

随后,师生一同前往位于宝鸡市凤翔县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亲临雍城遗址,直观秦公大墓,当时的殉葬制度、“黄肠题凑”葬式、“凌阴”技术、石磬文字都一一呈现在眼前。《秦风•黄鸟》篇即记载了秦人殉葬的历史,但直到大墓遗址,才能真正体会到“临其穴,惴惴而栗”的情感,不是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恐惧与愤激。

秦公一号大墓的“黄肠题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天子丧葬礼仪“黄肠题凑”的实物,并且是迄今已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形制最大的一套。导游告诉大家,“这套‘黄肠题凑’全是由坚硬、黄亮的柏木做成,每层56根,重300多公斤。制作这套椁具,用了680多根百年以上树龄的柏木,据专家推测至少需要300亩森林才能凑齐这些木料。”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禁咋舌,秦公大墓的主人秦景公是秦始皇的第十五代先祖,身为诸侯,他采用天子丧葬礼仪,耗费如此之巨,可见秦国称霸中原、觊觎周王室的的不臣之心早就昭然若揭了。

陈天丰同学说:“秦公一号大墓的壮观早有耳闻,然而任何详实的数据都不及这一次的亲眼所见来得震撼。从地面俯视大墓,会有切实的眩晕感。深入“黄梁题凑”这一副巨大棺椁的内部,既刺激又震撼,就像自己也盗了一回墓,让人忍不住猜想秦皇陵又会是怎样的气派。”王胜男同学也深有感触:“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秦人能够从周人的养马官发展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中绝少不了一代代的雄心远见和精细布局的积累。这次参观让我脱离了书本平面乏味的叙述,我来到这里看到的不是史学家已经总结好的结论,而是在真实的考古材料中感受那份震撼,得出属于我自己的历史看法,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这样的活动旨在让同学们通过实地的考察,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对《诗经》、对历史文化的真正体味。整个过程中,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了各种疑问,也和同学们一同讨论,一同探索,增进了师生间的互相交流,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刘嘉凝同学说:“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有幸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仅给我们开拓了文化视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专业与历史结合的魅力,同时也对学院的全面发展方针从心底深深地赞同。希望以后可以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对学校、专业名誉和实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次实践活动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不仅为学生们的课堂提供了一抹别样的亮色,也是一次课程立体化、多样化成功的尝试。同学们都认为,如果这种活动可以继续下去,形成制度和规模,对专业、学院乃至个人都有极大地帮助。此次宝鸡之行,同学们收获颇多,这是一次非凡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次难得的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的机会,对所有参与同学来说都是永远难忘的经历。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