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疆开始,我们一路走过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20多个城市和景点,今天进入了土耳其的奥尔杜城。在一万多公里路上纳斯尔丁•阿凡提,那个头戴小花帽,倒骑小毛驴,走到哪里把笑声带到哪里的幽默的小老头儿,似乎一直如影随形跟着我们。我预感在往后的路程中,他还要陪我们在土耳其旅行。
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人都知道阿凡提,都会讲到他,并且说几个他的故事。讲到他时都会笑声不断,都确定无疑地说,阿凡提是我们这儿的人,你看,我们这里不但有他的故事,而且有他的遗迹。
由于语言不一样,阿凡提在各地的名字也不一样,在中国他叫阿凡提,在乌兹别克、哈萨克一带他叫纳斯尔丁•阿凡提,在高加索、伊朗一带他叫“毛拉”“纳斯尔丁”,而到了土耳其,他又叫“纳斯尔丁•霍加”。“霍加”“阿凡提”都源于突厥语,是导师、先生、有学问的人。“毛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主人”“保护者”的意思。怪不得阿凡提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形象的顶尖级人物”。
我很作难了,设在哪一段丝路上写这个不能不写的人物呢?颇费踌躇。在这里写,那里会有意见,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一直到上路一个多月一直没提到他,但阿凡提是丝路上绕不过去的人物啊。现在再不能不写这个题目了,穿过土耳其到了欧洲就难下笔了。
今天一到土耳其,当地人就力荐我们要去西南方向的阿克谢希尔城,因为那是阿凡提的出生地,他的陵墓现在还在那里。你们若去瞻仰,可以看见他墓碑上写着:“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1208年,死于1284年。伊斯兰学者,教师,清真寺领拜人。一个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早在十六世纪末的清代初期,土耳其著名作家拉米依就把阿凡提的笑话整理成《趣闻》一书出版。欧洲的学者们比较认可这个说法。
但是中国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人坚持认为这位永远快乐的民族达人出生在吐鲁番葡萄沟的达甫盖村。那里也有,石碑上介绍他活了99岁。中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五种文字出版了上千种版本的《阿凡提故事》。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和阿塞拜疆的巴库、大不里士,也发现了阿凡提写的游记。可以说,阿凡提是在当年奥斯曼帝国所有的领地,从中亚到西亚,从北非大西北到印度、孟加拉,以至高加索,还有中国西部地区流传的知名人物。数以千计的阿凡提故事在以突厥文、中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传播。每一地区、每一语种的传播,都加进了当地百姓的加工创造,当地人也将自己民族的智言和幽默归到了这个小老头名下。阿凡提以强大的品牌效应,吸聚了人类的智慧,成为伊斯兰的世界民间文学的大成。
按照中国维吾尔族的传说,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完小学后就学习古兰经,17岁就可以翻译阿拉伯文书籍。他以幽默讽刺的智慧武器,反抗吐鲁番、巴依、富农,也包括以宗教为外衣的骗子,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他化愁眉苦脸为笑逐颜开,是民间智慧和欢乐的化身。
我感到阿凡提不竭的生命力,除了来自他自身,也表明了老百姓在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奋争中的一种心理需求。那是弱者制胜的需求,以民力制胜官力,以软力制胜硬力,以反讽制胜说教的社会心理需求。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阿凡提在作祟啊,不是吗?
阿凡提在土耳其的墓地,是根据他最后一个笑话设计的。坟墓不沾地、悬空,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没有围墙,可以随便出入,却在大门上锁了一把锁。来这里的人都免不了发笑。笑过之后又会想:正义的思想和智慧如此凌空遨游、自由去来,你想锁住它,不是太可笑了吗?
2014年8月24日 土耳其 奥尔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