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敦煌的独特表达——2024年新港报告美育高端论坛第六讲在港举办
2024-07-22  点击:[]

 

2024年7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新港报告之美育高端论坛第六讲在中国西部创新港火热开讲。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富学受邀莅临我校,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敦煌的独特表达》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勇教授主持论坛并做开场致辞。研究生院龙建纲副院长、人文学院李黎明院长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伊始,杨富学教授题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敦煌的独特表达”,意在通过敦煌石窟来让大家了解敦煌地区的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聚焦敦煌文化的独特性。辅以大量一手图片和文献资料,杨富学教授从民族交往、文化共融、文化认同、文化形塑、文化引领等几方面介绍了敦煌文化的历史和独特性:

首先,杨教授谈到吐蕃在古代是中原和异域分界的地域标志,途经者离开或者进入敦煌之前求平安就在当地烧香拜佛,因此古代敦煌宗教兴盛,诸多中西方民族都在这里交汇。而且,在古代大部分民族之间的交往主要诉诸战争的形式时,敦煌地区的民族交战却甚少,不同民族之间相处和谐。民族间交往、交融和交流的历史遗存大量见于敦煌藏经洞中,比如中西方诸民族的壁画人物形象、题记文字、写本、木活字实物等,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其次,杨教授提出多民族和多宗教在敦煌兼容并包、相互认同,这得以体现在敦煌洞窟中可见大量多民族语言相杂融的经文、文钱、碑刻等文化因子。如莫高窟很多元代洞窟中都只见金银财宝而不见圆形方孔钱,而前代均流行圆形方孔钱,体现出元代财富观受到了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响。

其三,杨教授介绍了中国各地的古代中原王朝颁授的“归义”印,涉及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羌、鲜卑、氐、乌桓等。敦煌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各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文化,“形夷而心华”的思想观念和习俗。他认为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自古至今少数民族对于“中华”观念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见证。

其四,杨教授剖析了古长安的佛教译经文和绘画图样等传入敦煌,对于敦煌地区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和画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敦煌与长安的古代历史互证提供了丰富材料。

其五,杨教授认为敦煌洞窟壁画中的少数民族人物服装显示出少数民族在不违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使用汉文化流行的龙纹等纹样来彰显政权地位和文化独特性,并与主流汉文化融为一体。



最后,杨教授回应了敦煌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文化一体且多元,包容且丰富,民族和谐共处等五个主要方面,恰与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相通。



此次报告收获了广大师生与校外听众的热烈反响,在互动交流环节,校内外师生就语言文字学、敦煌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等问题与杨教授展开交流。论坛最后,研究生院龙建纲副院长和人文学院李黎明院长为杨教授颁发纪念证书并与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人文学院  

2024年7月21日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