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科规划与前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规划与前瞻 >> 正文
【学科前瞻三十年】邬焜:哲学的自由本性和哲学的未来
2020-09-09  点击:[]

人类创造的知识体系,按其抽象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追求最为一般的普遍理性的哲学,位于人类创造的知识体系的最高端。由于脱离了经验之羁绊,相较于那些倍受经验束缚的具体科学而言,哲学便是一种最自由的学问。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生来便倍受限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到来和归去都不是自主的。在我们人生的短暂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承受来自自然、他人和社会,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种种限制。就此而言,我们不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然而,人却有一种区别于其他存在的特殊能力,这便是“自我意识”。在意识活动的层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现实的限制,获得思想的自由。思想是一种创造,它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式的认识和描述,它也可以对非现实的世界进行主观层面的设计和创造,从而以主观信息的方式超越现实世界。这种超越便是某种意识层面的自由,通常我们也称之为“自由意志”。当我们思想的自由创造符合现实世界的本性,并且又具有了现实实现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便可以通过相应实践的活动把我们所创造的主观信息的相关内容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这样,我们的这种自由创造的意识的自由性便并不仅仅可以停留在主观信息活动的层面,而还可以转化为客观现实的物的形态,并以社会信息的发展了的形态呈现出来。

哲学的自由在于它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理解的方式和方法。正是基于这一否定性批判的自由,哲学可以对现实界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予以揭示,可以对它所憧憬的未来进行预测、设计,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对现实进行合乎理性的干预和改造。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更在于改造世界。对于已有的知识、社会、生活和实践而言,哲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庸俗的比附者,而更应当是一个变革现实的批判者、设计者和推动者。

然而,哲学要实现它那批判的、自由的本性却并非一件易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哲学也不例外。通常,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惯性。对于哲学而言这个惯性便是它的保守的僵化、囿于习见的庸俗和附着于现实的比附。

哲学的惯性或说是比附性对已有的哲学观点、理论和方法毫无批判的接受、认可,并为其做出合理性的论证和阐释;对具体科学中的范畴、观念、理论和方法采取简单拿来主义的态度,由之直接拼凑出所谓的哲学;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制度、体制、实践和秩序进行肯定性的粉饰、辩护和倡导。显然,这样的哲学在发挥其比附性功能的同时也迷失了自身的本性、丧失了自身的自由。

目前,在中国哲学界,哲学比附性功能的发挥表现出了两种倾向:一是“固守”;二是“崇洋”。

所谓“固守”,表现在对传统理论不容质疑的肯定和对现实社会不加批判的虔诚的笃信。粉饰和歌颂、证明和阐释、辩护和肯定、复述和倡导是这一倾向的基本特征。

所谓“崇洋”,表现在拜倒在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意识哲学的石榴裙下,对西方哲学的相关观点和理论采取了一种不加批判的肯定、接受和推崇的态度。

“固守”和“崇洋”这两种倾向使当下中国学界的哲学难以实现它那批判性和自由性的本性,从而导致了浩繁哲学文献背后所难以摆脱的比附、庸俗、僵化、保守、杂多、贫困和荒凉。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已经开始步入信息时代。目前,人类信息时代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智能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前,人类的哲学也必将会面临一场全新的革命。真正的信息时代的哲学理应体现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这一精神根本不可能从传统哲学的固守中,也不可能从当代西方意识哲学的狭隘观念中直接产生出来。

由于信息时代的精神与传统的人类文明精神截然不同,所以,能够体现信息时代精神的哲学一定是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哲学。但是,既然是哲学它便理应具有哲学的一般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品格,并理应对哲学的一般问题给出它自己相应的回答。由此,信息时代的哲学一定是对传统哲学进行根本性批判和变革的哲学。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它奠基于信息时代的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立足于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根本范式的批判,从而具体而全面地展示了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

根据2018年12月14日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更新的信息词条的阐释,在信息哲学领域,已经发展出了多条研究路径。如:量子物理信息、逻辑信息学、语义信息论、通信系统信息论、信息元哲学。由于在这众多研究路径中只有信息元哲学是立足于哲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哲学的发展便具有了根本性变革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一研究领域恰恰是中国信息哲学开拓出来的,并且,在中国,这一方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系统化、完善化的程度。

中国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认为:“信息哲学乃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等,在这些信息哲学的大的领域之下还可以再包括若干分支哲学,从而派生出第二、第三或更深层次的信息哲学学科。”

由于信息哲学是从当代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通过批判性的审视升华出来的,所以,这一哲学实现了对具体现实界的理性超越,具有了比一般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生活与实践、观念与认识更为自由的性质。另外,由于信息哲学对传统哲学,也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的根本范式采取了一种革命性批判的态度,所以,这一哲学实现了对人类已有的传统哲学的理性超越,具有了不再依附于其他哲学的更为自由的性质。由于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实现了批判性的超越,所以,信息哲学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哲学所应有的最为自由的学问的本质、品格和精神。就此而言,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正向其高级发展阶段——智能化社会——阔步前进的今天,信息哲学必将会成为人类未来哲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当代哲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果无视信息范式的引领作用,都将会因为脱离了现实的时代精神而丧失真正哲学所应有的自由本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邬焜,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哲学与智能社会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3项。兼任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IS4SI)副主席、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中国分会(IS4SI-CC)副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等。主要从事信息哲学和复杂性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专著21部,译著2部,教材5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包括多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在内的各类科研奖54项。主要学术贡献是,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系统建立了体系完备、规模宏大的信息哲学。被学界誉为“信息哲学的开拓者”“信息哲学第一人”。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