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而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而讲坛 >> 正文
“学而”讲坛第222讲
2013-04-18  点击:[]

讲座名称:“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222讲

讲座时间:2013年4月24日19点00分

讲座地点:主楼A204

讲座人:严海燕副教授

讲座主题:探寻对联格律 检视对联运动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每周三不见不散,并不定期有加场,欢迎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届时参加!

讲座人介绍:

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长安联苑》主编。发表《在火热的创作与冰冷的反应背后——关于当代诗词现状的思考》、《对联:入史之后的沉思》、《关于对联的文学性及其他》、《名联著作权应属谁》等有影响的诗联论文多篇。所著《诗词通论》获西安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对联通论》获2011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讲座简介:

对联,又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对偶文学,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作为一种习俗,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当代对联创作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庶几乎可用“运动”一词概括之。但撰联者的动机,或为实用、或为怡情、或为玩闹、或为获奖,绝少有人将其与现代诗歌、小说等自由文学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观照。那些讲求对联“文学性”者,其实更多的只是强调“风花雪月”式的古典意象和“比喻、拈连”等辞格的应用而已,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尚有差距。为此,讲座人提出了一个对联创作概念——“现象写作”,并在2012年的《长安联苑》上做了初步实验。

附件列表:本新闻不包含附件。


上一条:“学而”讲坛第221讲
下一条:“学而”讲坛第220讲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