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五育并举促全面发展】电气、能动、人文等六院联合开展“525,感悟生命,润泽心灵”主题实践活动
2023-05-31  点击:[]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增进主题教育实效,“525”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在党委研工部的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能动、机械、电信、人文、管理学院70余名研究生代表开展“感悟生命,润泽心灵”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自然可畏,生命可敬,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图1


博览自然,生命浸润心灵

5月25日,同学们来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在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等丰富的馆藏资源中,从不同的维度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奥秘,体会生命的伟大和绚烂多彩,同学们时而惊叹时而发问,在自然生命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周尧、朱显谟、赵洪璋等科学家的事迹中,感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里浓缩了数千年来农业变革与创新的历史的陈列中,直观地认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农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我想无数科学家不惧风霜,艰苦奋斗,就是为了将粮食安全的命脉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我们吃饱、吃好,没有后顾之忧!他们的精神意志深深的触动了我!”管理学院硕1091班周飞燕同学参观后有感而发。

在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藏品,记录了于右任先生对中国教育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见证着于右任先生一生力图“民族复兴”的事迹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同学们被于右任先生困境图存、博学睿思的求知精神,以及厚德济世、教育救国的思想情怀深深打动。


 

拼图1-


寻访旧址,初心历久弥坚

下午,同学们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刘玉峰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三号楼的历史。这一座七层建筑建成于1936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数十万余名有志青年慕名来到它身旁学习深造,饱吸知识的乳汁后,又分赴四面八方成为撑起祖国农业科教事业的栋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这座大楼内辛勤拼耘,为祖国贡献数千项农业科研成果,让绿色田野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站在这座饱经风雨沧桑、见证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乃至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的三号楼前,同学们感受到我们农业发展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师生与国家、与民族同命运的担当和使命,正是这样的初心激励着一代代师生立德树人,爱国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不断向前的无穷力量!

接下来,同学们走进位于北校区山脚的东南窑植物病理试验站,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坚守近40年的魏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东南窑植物病理实验站的诞生背景、建设历史和科研历程。上世纪,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科研条件下,李振岐院士和他的学生康振生院士扎根“东南窑”,带领团队接续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为我国条锈病防治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孕育了“师承相续、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潜心钻研”的东南窑文化。

电信学部研究生赵倩锐在参观后感叹:“走入其中,温度骤降,隔绝了室外的炎热与繁华,只剩下‘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的试验决心。不禁想起,老一辈扎根祖国大西北的农学研究者们,把赤诚报国心转化为对植物保护事业的执著追求,为之付出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新一代研究生们,应该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善于“自找苦吃”,培养踏实务实的实践品格,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科学家们愿意扎根西北小镇,扎根逼仄的防空洞,不计得失、不畏艰辛,潜心科研,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呕心沥血,这与67年前,黄埔江畔的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大西北背起行囊就出发的爱国行动如出一辙,感动!感恩!”电气学院崔金旭同学说到。


拼图2


感知生命艺术滋养精神

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正如《组合盆栽》课上宋军阳老师所说:“古今中外留下的艺术作品,不是用来吃穿,而是用来丰富精神世界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的,所以大学的教育始终排在教学的前面,努力培养健康阳光的人。”

压花是植物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融合。在《压花艺术--延续生命的美丽》主题课程中,赵冰老师领同学们亲手制作压花团扇、浮游花瓶,植物的美通过艺术的巧思得以永存,在一幅幅、一件件形式多样、极具新意的手工作品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在美的熏陶中感悟生命的珍贵。

“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它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在《组合盆栽》课程上,宋俊阳老师教大家如何种植多肉盆栽和注意事项,并示范如何正确种植。同学们手持小工具,填土、配色、种植、铺面……一盆盆鲜活的多肉绿植逐渐成形,由艺术之美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生命的体悟在不知不觉间浸润心灵。


拼图3


最后,在高雅的葡萄酒品鉴课程中,本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管理学院硕1093班同学辛星表示:在博览园参观与多肉盆景造型课程中,我感悟到生命的奇迹无处不在,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无限的可能性。从大自然中的生机勃勃到人类的智慧创造,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独特的机会。这种感悟让我明白了珍惜每一天、每一个瞬间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着我用心去经营和润泽我的心灵。

在西农历史的学习中,无论是西农第一任校长于右任先生“建设西北、兴学兴农”的奉献深耕,还是小麦条锈专家李振岐和康振生院士“艰苦奋斗、潜心钻研”的东南窑文化,都时刻提醒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交大青年,要将此次研学实践所学应用于我们的未来发展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电信学部娄天宇表示:人生漫漫,不妨停下来看看风景。此次研学之旅,我欣赏了各式各样的蝴蝶标本,在感悟美的过程中学会了分辨蝴蝶与蛾的要点;我了解到“朴素”的土壤中有着丰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同样影响一方水土,“五色土”构成了我中华大地之颜色;制作了第一盆“盆景”,给忙碌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一抹绿色。

生命是一场人生体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走进自然科学,实践沁润心灵。前往“西农”体会到“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回到交大,进一步践行“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

管理学院闫莉茹同学表示:通过博览园中农业、植物、昆虫、土壤等专题知识的学习,对大自然的神奇、人类的智慧、科学的美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深入理解并感知农业对国家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艺术构思、感受植物美丽,在西农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精美的压花扇面和浮游花瓶,使植物之美得以永存,感悟生命的真谛。在此次研学之旅中,西农的发展变迁史、专家学者们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繁荣所付出的努力,都深深震撼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中,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和厚德朴实的精神,努力承担起新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人民和国家而努力奋斗!

机械学院朱天伦同学表示:“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在本次525“感悟生命,润泽心灵”主题西农行研学活动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在于佑任教育思想纪念馆,我感佩于右任先生投身教育事业,“为天地立心”的高尚情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泱泱华夏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闪耀在我的眼前,中国古代先民的农业智慧和生活哲学令我赞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交大青年,生逢盛世、责任在肩,应继续发扬五四精神、西迁精神,继承先辈遗志、心怀国之大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负祖国、不负人民!

机械学院刘桂蕾同学表示:在心理健康节来临之际,非常荣幸有机会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在博物馆中,我们从珍稀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等方面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农林文化;在三号楼前,我们了解了西农的前世今生,各位仁人志士为西农发展呕心沥血的一幕幕再现眼前;东南窑中,我们学习两位院士鞠躬尽瘁解决小麦锈病的奋斗史,不禁肃然起敬。我们西交学子,也应从中感悟并付诸实践,做西迁精神坚定的维护者与执行人,坚持国之所需即我之所向,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争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能动学院刘新希同学表示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西农行”深度研学之旅。在这次实践中,我们受到了西农教职工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的热情招待下,我们对生命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下我们顺利参与完成了插花、葡萄酒品鉴等一系列的课程,在动手实践中切身感受生命的美好。作为班级的组织委员,我很感谢这次难得的共同学习、交流进步的经历,让我认知到了在平常的组织生活中要投入热情,引导同学们快乐科研、积极进取!

能动学院杨雯博同学表示:正值“5.25”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我们作为交大学子有幸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从远古生物到现代生物,从植物到动物,近距离感悟生命,领略自然科学的魅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为我们交大学子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压花艺术体验、多肉盆景造型、葡萄酒品鉴等课程,让我们了解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本次活动采用劳育和美育结合的形式,真正起到感悟生命、润泽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以自然和艺术之美启迪生命,润泽心灵,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把握机会,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新时代的旷阔舞台上,青年人应以更加健康、饱满的精神面貌担当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文字:党委研工部、

电气学院、

人文学院、

能动学院、

管理学院、

机械学院、

电信学部  

图片:电气学院、

能动学院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