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考察,是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5月20日,中文系党支部组织10名教师赴铜川市陈炉古镇和药王山碑刻博物馆开展了文化考察。

当天上午,中文系教师到达位于印台区东南15里的陈炉古镇进行了考察。参观了红二方面军宣传部旧址所在,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延续制瓷传统的旧址,造瓷炉火千年未熄,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耀州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以青瓷为主,其制瓷风格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老师们参观了古镇中尚在制瓷的几家瓷坊,对制瓷的工艺流程有了直观的感受。村子中央一处自金代延续至民国的废瓷器堆积灰坑业已作为重点文物遗址而加以保护与展示。陈炉人用的瓷器全由自己生产,古镇瓷片铺路、罐罐垒墙,成为当地独特的景观。据当地人讲,陈炉古镇过去有200家瓷窑,现在仍有16家瓷窑生产;陈炉生产的瓷器精品供给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化旅游单位,成为文化陕西的一张名片。
孙飞鹏老师谈到:“此前我曾主讲过《文物鉴赏》选修课程,古代陶瓷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五代至宋的耀州黄堡窑虽不陌生,但真正走进耀州古窑址和现代制瓷作坊,这却是第一次。陈炉窑后来居上,渐渐取代黄堡窑而成为耀州窑后期的中心,‘炉山不夜’也成为‘陈炉八景’之首。瓷胎烧制的‘陈炉八景’诗句一字字嵌在瓷坊的影壁上,仿佛印在古籍上的一个个活字印模般似的也印在了我的心头。”
当天下午,中文系教师来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的药王山进行了参观学习。药王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处,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修建庙宇。药王山中很多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曾经来此考察。现今的药王山碑刻文献丰富,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姚伯多碑》《魏文朗碑》等名碑享誉艺苑。考察团队教师自西向东,依次考察了药王大殿、碑林和摩崖造像,收获颇丰。
罗军凤老师谈到:“以前知道的药王山碑刻文献,停留在书法、美术、文字等方面,这次现场参观,发现北魏和北周造像碑四面环绕造型独特的图像,有的保留了中国古代神话,承继了汉代画像石的图像而加以变化。佛教造像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除了佛教造像之外,还有俊逸的马、骑坐马上的人等世俗生活图像。台阶边的栏杆上,也有许多石刻雕像,表情生动,这些人的衣着与造像碑上的人有着一种神奇的文化传承。”
本次考察是疫情后中文系教师首次集体外出考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学者十分重视实地考察,从而与书本互相验证。药王山碑刻文献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有待从文献、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阐释。“走万里路”的实地考察对于从事文史工作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此后,中文系将继续保持这一传统。
图文:中文系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