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岁的张磊来自湖南益阳,2012年进入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书法21班学习,2014年9月入伍参军,被分配到原沈阳军区某步兵旅。今年9月,张磊结束2年的军旅生涯,重新回到书法专业继续学习。从学生到军人再到学生,面对不断变化的身份,张磊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那一年,我21岁”
军人情结是大多数男孩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炽热的当兵愿望,让他决定在大二时应征入伍。
中断学业去当兵,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其中也包括张磊的父母。已经下定决心的张磊花了一周的时间来劝说父母,最终,张磊于2014年9月正式入伍,进入原沈阳军区某步兵旅。那一年,他21岁。
“如果校园是天堂,军队就是熔炉”
作为义务兵进入部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是必修课,训练内容主要是入伍十大科目,包括手榴弹投掷、队列、防毒面具使用、卫生与救护、战术等。张磊每天不仅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还要适应恶劣的环境,部队驻地冬天的温度达到零下28—30度,但训练不会因寒冷中断,带上两副手套继续训练。居住条件也很艰苦,他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营房改建,一个营房挤了800人,他还在帐篷里住了8个月,直到2016年年前才搬到新建成的营房中。

新兵训练结束后开始下连队,张磊选择成为一名反坦克火箭筒手。谈起第一次见到九五式步枪、八八式狙击步枪等各式武器时,他的眼睛仿佛在闪光。除了擦拭这些武器,张磊一遍一遍地练习武器的分解、组装。张磊告诉记者,每天的体能训练不断挑战他们的极限,每天下午4点30到6点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时间,训练的内容只有两个字——“跑步”,一天一天,从不间断,再加上时不时的强化训练,有时候训练里程达到十多公里。冬季还要拉练,有一次张磊在路上持续走了4天,最后是一瘸一拐地回到营地。单调的生活中很少有文娱活动,一周一次的看电影算是最幸福的时光了,这样的生活对以前的张磊来说是不能想象的,但也极大地锤炼了他的意志力。
“撤军衔的时候,我哭了”
两年的军旅生涯,张磊参加过多次演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习规模巨大,有全军七大军区的十个旅参加,张磊所在的连队主要是担任司令部的警卫工作,但最后被蓝军部队端掉,虽然最终的结果有点遗憾,但却让他收获满满。当时他们在演习场地准备了4个月,在某基地打了1个月,演习中通宵连守5、6天,晚上防守难度大,部队所有成员全部上岗。结束后因张磊在演习中的突出表现,获得营嘉奖,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的激励。

付出定会换来收获,每天的训练最终看到了成果。从没摸过武器,到退伍时最快能以38秒完成武器组装;入伍时能拉3个单杠,离开时可以达到47个;开始跑五公里需要花费20多分钟,现在跑得最快的时候,17分47秒即可完成。
部队的生活有苦有乐。每天的训练不仅提高个人技能素质,也积累了满满的战友情。演习后面的训练中,大家分着一点干粮吃,一包榨菜也要共享,这样的感觉是校园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刚入伍时,有一次他非常想家,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当时一听到我爸的声音,真的受不了了,但我还是忍住了,基本上是哽咽”,张磊回忆说,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军人就不能哭。在这两年中,不论训练有多苦,张磊没有掉过一滴泪。唯一一次落泪是在退伍时的撤军衔仪式上,老兵将他的帽徽、肩章、臂章等摘下时,张磊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多少不舍与情愫蕴含其中,他用一场眼泪向自己的军旅生涯告别。
“对未来,我多了一份信心”
2016年9月,张磊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当年班里的同学都已毕业,只剩三个在交大继续读研,现在的班上都是陌生的新面孔。张磊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虽然还是学习书法专业,但跟之前不同的是心境,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坚持下去。”张磊坚定地说到。

两年的参军生活,张磊的身体素质、自立能力、抗压能力、心理素质、为人处事的能力等大大提升。他说,自己学会更加理性地爱国,当兵后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切,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说那么多不如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能回来继续学习我很高兴,我会加倍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专业,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做贡献!”
久有从军志,终得如愿偿;
戎马再归来,唯愿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