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永远站在恐怖主义的对立面
2015-11-17  点击:[]

——人文学子关注巴黎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世界都沉浸在巴黎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悲伤之中。这起恐怖行动的组织者ISIS在网上声称,这是法国的9·11。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不只是法国的厄运,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灾难。人文学院学生希望通过理性的力量和温暖的文字悼念在此次恐怖袭击中丧生的无辜生灵,更希望大家要倍加珍惜当前我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发展环境。

认真对待“ISIS”——一种哲学反恐的可能性

(哲学博士生 唐学亮)

几个面无表情的恐怖分子驾驶着飞机义无反顾地撞向作为现代人类文明结晶的世贸大厦,后来,同样的表情出现在两天前的巴黎,只不过这次场景切换成面对手无寸铁的作为现代文明之都的巴黎市民,一群恐怖分子像射鸟一样猎杀他们。这里的“表情”、“大厦”、“巴黎”和“鸟”,都极具哲学韵味。一群具有何等心智的人,才能不但不顾个人自保的自然权利,而且更是无视人的价值而直把其降到动物的水平,世贸大厦、现代巴黎都是现代文明的胜利、理性与科学的丰硕成果,并且现代启蒙哲人如霍布斯等人,据说也试图把人教育成贪生怕死、缺乏男子气概的侏儒与小人,现在看来这些暴恐分子确实游离于启蒙理性与现代科学之外,启蒙失败了。那么,这种失败是终局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是现代性的反讽,还是现代性的插曲,是启蒙理性的局限,还是启蒙理性未完成式,我们认为是后者。当代的许多学者,在面对当代的新奇问题时,打着反思现代性,反思启蒙的旗号,径直地走到现代理性的对立面,试图在理性祛魅的基地上复魅。

基于媒体智识人的空疏,现在中外主流媒体对所谓的“伊斯兰国”(ISIS)的报道还主要限于外界颇感荒谬甚至滑稽的“圣战”等等,其实该组织除了一群亡命之徒、机会主义者之外,核心构成则是一个极端宗教组织和原教旨主义。因此,要彻底解决这种“文明的冲突”,只有进行哲学的启蒙,让其律法接受理性法庭的审判,让其制度接受现代价值的洗礼。只有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阻隔各种新生力量的聚合以构成其人力资源优势,这在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其意义不容小觑。

以生命尊严的名义

(哲学博士后 赵周宽)

2015年11月13日,夜巴黎阴云笼罩,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大开杀戒。暗黑幽灵大举镰刀,收割走100多个鲜活的生命。在亲历者惊魂未定时,关于巴黎惨剧前因后果的分析,已铺天盖地而来。这些分析使我再次认识到人类通过认识事物来摆脱恐惧的睿智和自欺;更不要说,在某些貌似冷静的深度解析中,甚至有作壁上观的超脱和淡然。人人都会有对理性失望的时候,此刻,以生命尊严的名义否思理性,适逢其时。

然而,面对无常的突袭,生命尊严的大旗,甚至都不能举的沉着坚毅。西方哲人教导人们把哲学当作死亡练习,在哲学中体验死亡般的静穆和安宁。中国哲人教导我们在生的欣荣中体贴天意,领悟有限生命中的神性。这些高妙精微的思致,在个体生命被粗暴剥夺时,显得迂腐而乡愿。生命意识的自觉,对于个体和整个人类来说,都须经历从肉体生命的保存到精神意识之成长的漫长过程,而后才能端坐在哲学家铺开的思想圆桌前,面对生死命题的答卷。但总有人,还未能看到答卷就被卡断生命时限。哲人说,死亡是无处可寻又无所不在的,生死命题的解答从来不允许人们端坐在思想工作台前理出条理来。面对无常,道家的等死生、佛家的随处自在、存在主义的直面荒谬,倒显得应机而合宜。

哲学家不得不面对死亡问题,却又不能理出清晰头绪;死亡问题本质性地属于哲学,却又游离于哲学家的生活常态之外。当死亡来临,思想总是猝不及防。死亡是真正的未及思者,对生者尚且如此,何况亡人;反之亦然。

烧一纸死生问题的答卷祭奠亡灵,愿天堂里有平静的桌案!

用爱去反击仇恨

(文艺学硕士生 李亚楠)

现在,巴黎恐怖袭击的遇难人数正在不断攀升。同时,在中东,在北非,在地球上每一处战火燃烧的角落,每天都有鲜活的生命倒在枪声之下……战争从未离去。

因为仇恨,恐惧的阴霾笼罩了世界。默默地看着冰冷的数字变化、上升,静静地听着无数无助的哭泣和祈祷,我不知道这黑幕之下的悲剧何时能够终止。枪声响起的巴黎,混乱、惊慌,生存的秩序荡然无存,突然的战争没有让繁华的都市成为废墟,却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和平之城。我对人类——这世间最伟大的精灵——失望了!我们,何以要用残暴来对待自己?这个镜头给了我温暖:在机枪的扫射下,一个男人用身体压住了自己的女伴,挡住了飞射而来的子弹。他也有求生的本能,但他知道有人更需要自己的保护,他用生命阐释了爱的伟大。强大,并不需要暴力来表现,他用死亡,回击了对生命的戕害。可是,我们人类的集体却要用诡诈来欺骗彼此,要用武器来招呼对方。强大,在这里,就是要用实力、用武力为各自的私利消灭彼此。爱,是消弭仇恨的良药。但还太少……

大众传媒报道与恐怖袭击

(新闻传播学硕士生 刘淑贞)

法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10时左右,巴黎市中心和郊区多地发生枪击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截至当地时间14日晚7时左右(北京时间15日凌晨2点),恐怖袭击事件已经造成129人遇难,352人受伤,这是法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力恐怖事件。如此野蛮的行径是对现代文明的无情践踏,更是对人类底线的挑战。

大众传媒是当今社会的守望者,当波及世界的灾难发生时,以报刊、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传播事态进展、官方声明、大众言论的有效平台。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除法国本土媒体外,包括英国BBC、《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的官方网站都在显眼的位置设立了巴黎恐怖袭击的板块,《纽约时报》制作了一条可视化报道《巴黎袭击:每个地点发生了什么》,用文字、图表、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更新报道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过程及进展。在中国,“巴黎恐怖袭击”在微博上引起了约4.6亿人的讨论,澎湃新闻、网易新闻等客户端不断推送与此次暴力事件有关的内容。随后,媒体由对事件基本情况的介绍进入了深度挖掘背后原因的阶段,这符合新闻制作的规律与受众的认知期待。尤其在ISIS组织宣称对此次事件负责后,“ISIS到底要什么”,“恐怖组织为何袭击法国”等一系列衍生话题占据了公众的讨论空间。其实,媒体对恐怖分子制造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无形中会宣扬该恐怖组织的政治理念,让更多的受众了解该组织的存在。引起公众注意,得到认同,获得合法性,这是恐怖分子的目标所在,然而这些目的只有在恐怖分子的个体行为得到大众媒体的规模报道之后才能实现。在巴黎的灾难报道中,大众传媒担负起了“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的基本职能,但同时,我们应该警惕大众传媒在此次恐怖袭击报道中的议题设置与舆论走向,以防成为恐怖分子的帮手。

在此次报道中,媒体们的表现趋向于克制理性,欧美主要媒体在用词和图片的选择上都表现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在早期袭击者身份尚未确定的情况下,BBC、CNN 等媒体对袭击者的身份定义为gunmen(持枪者)或attackers(袭击者),而非terriorists(恐怖分子)。法国《费加罗报》选用的是黑色的底色、昏暗的十字路口,救援人员忙碌着,照片传达了一种压抑默哀的气氛。《纽约时报》头版选用彩色照片,图中抬着担架的救援人员表情冷静,体现了一种力量和抚慰。15日,《南方日报》的头版中刊登了一幅听闻恐怖消息后两名观众拥抱安慰的照片,几家主流媒体报纸均未展现伤员的特写。面对突发事件,大众媒体的表现愈加成熟、稳重。

随着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行进,大众媒体依然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面对灾难报道时,大众媒体的立场选择与议题设置需要更加小心,在保证受众的知情权的同时还要过滤恐怖分子的思想渗透,告诉公众正在发生的事实以及战胜恐怖主义的信心与行动。不传播恐怖主义的政治主张,不过分表现民众的恐慌情绪,不播出血腥残忍的镜头,不替恐怖分子博同情,不成为恐怖分子的帮凶,这是大众媒体报道恐怖袭击的伦理与责任。

今天请为和平祈祷!

(哲学硕士生 张强强)

早上醒来,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时间。迷迷糊糊中看到新闻推送“法国巴黎市中心发生恐怖袭击造成…”。无奈抵抗不住未了的睡意,又倒头睡去。等我再次醒来后,发现满世界都在报道着关于法国巴黎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新闻。而我第一时间想到自己两个在巴黎高商上学的朋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学校并不在巴黎市区,但毕竟是在大巴黎地区!于是我赶忙发微信给他们俩,询问他们有事与否。好在他们都回复说平安无事。我长舒了一口气,安心了。

我刷着微博,看到越来越多最新的消息和图片。在为恐怖主义的极端行径感到愤怒和惊愕的同时,也为那些新闻照片中亲人朋友劫后余生的深情拥抱而震撼。那些在巴黎巴塔克兰剧院惨遭杀害的人们,可能是一对正在甜蜜约会的恋人,也可能是周末出来享受艺术的一家人。但是他们不会想到,生命就此定格。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照片上深情相拥的巴黎市民,那一刻,生命是如此脆弱。而那一刻,生命又是如此伟大。

每当有灾难发生过后,人们最急切想知道的就是亲人和朋友的安危。中国人民如此,法国人民更是如此,因为,情感联系是人类普遍拥有的特质,它超民族,无国界。我想说,恐怖主义活动可以杀害成百上千的人,也可以炸毁高楼大厦,但是它永远无法割断和毁灭人类的情感。而那些恐怖主义将永远不会目的得逞,因为它所对抗的,是全世界爱好和平并且充满爱的人民。

和平万岁!

以爱携手,共求发展

(社会学博士生 于媛芳)

11.13日晚,在平静的校园里,我们沉浸于学子们欢乐的歌声中;而此时的巴黎,却被枪声和哭喊声弥漫。那些和往常一样享受美食、欣赏艺术和体育赛事的人们,却因恐怖分子的仇恨让这些美好停留在了那个瞬间。恐怖主义又一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它从未远离我们,它就像癌细胞一样,隐藏在我们的体内,不断扩散,并酝酿着一次又一次致命的伤害。

心理学家们从个体和团体的水平,对恐怖主义的根源进行过研究。个体水平的研究探讨过恐怖分子的人格特征、动机和认知。从动机来看,他们可能是童年有过不好的经历,也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导致了他们的攻击行为。从他们的认知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外部归因,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归责于他人,因而,对外部世界抱有敌对态度。而从团体角度的研究来看,他们被淹没在所属的群体中,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被去个性化,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出现了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这些研究中,我最关注的是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不管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动机还是认知模式,都深深的受他的成长环境所影响。这些恐怖分子大多生长于战火纷飞、宗教斗争不断的地区,在动荡的环境中,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折磨。谈这些并不是要为他们开脱,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但在应对恐怖主义时,惩罚和杀戮只会制造更多的仇恨和对抗。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少一些唯我独尊的侵略,关注落后地区的共同发展,为地球村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这个世界更多的地方能被爱和光明所照亮。

在那个被仇恨和恐惧弥漫的夜晚,巴黎人民就用爱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们在Twitter上发起了一场porteouverte(开门)运动,呼吁人们对滞留在街头、惊魂未定的陌生人打开家门。引用朋友公众号的一句话:“我们选择不了如何死,但却可以选择怎么活。”巴黎之殇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但希望它不要成为仇恨的开始,因为只有以爱的名义携手,才能让我们对抗这世界的黑暗,愿人人都能感恩和珍惜现世安稳。

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重认为,其实恐怖主义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一些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并不是我们能置之度外的危险,恐怖主义的解决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坦诚相见,所有国家的交流合作,所有国家的团结一致。就在11月16日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发生在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再次表明,国际社会必须携起手来,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进一步加强反恐合作,特别要注重标本兼治,不搞双重标准。正如习总书记所指示,只有在摈弃冷战思维的基础上,共同建设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真正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福祉出发,我们才可能真正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中国也将会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和表率。

(供稿:人文学院学工组)

附件列表:本新闻不包含附件。


上一条:人类文明容不得恐怖主义
下一条:人文学院7名教师文章入选学校《西迁精神研究及纪念文集:永远飘扬的旗帜》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