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民出版社出版邬焜教授新著《哲学与哲学的转向》
2014-12-31  点击:[]

由邬焜教授独立撰写的33万字的学术专著《哲学与哲学的转向——兼论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该书是邬焜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信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项目编号:11YJA720027)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的出版还受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该著作的主题是探索哲学的性质、结构、发展方式,以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者从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以及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不可截然分离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了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书中指出,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内在层次差异,规定了科学或哲学自身的层次性,以及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作者提出了一种人类知识在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规定和相互转化的一般发展方式:科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科学化。作者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层次分析提出了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乃是哲学的最高范式的理论,并以此为判据,认为由于未能在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亦即未能改变哲学关于“存在=物质+精神”的基本信条,所以,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世界的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的性质,这就首先在存在领域分割方式的哲学的最高范式的层面引发了变革,并由此给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进化论、哲学方法论、语言哲学论、实践哲学论、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论、人类生产与人类社会论、价值哲学论等领域带来了全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的第一次根本转向。

该著作的篇章结构如下:

序言:哲学的发展

第一编 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

第一章 从“爱智”一词的最初含义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二章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世界本原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三章 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自然本性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四章 从印度古代哲学关于宇宙自然本性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五章 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第二编 普遍理性的层次和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性关系

第六章 哲学的领域和层次

第七章 现代科学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第八章 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

第三编 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上)

第九章 近代科学的原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章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一场理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一章 现代宇宙学揭示的宇观、宏观与微观演化的相通性中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二章 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四编 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下)

第十三章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唯物论哲学的变革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四章 人类科学观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科学与哲学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第十五章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科学与哲学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第五编 信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第十六章 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层次与哲学根本转向的判据

第十七章 西方哲学界宣称的种种哲学转向都不是哲学的根本转向

第十八章 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

第六编 三篇附录

附录一:当代信息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附录二: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

附录三:试论认识发生的多维综合“涌现”的复杂性特征

——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理论的单维度、简单性特征的批判

该著作是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成果,其基本观点和理论具有独立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呈现出前沿性和新颖性。下面将作者提出的某些重要创新性观点列出:

1.科学与哲学具有某种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动态循环的反馈环路,从而导致它们的发展总是相互规定和促进、相互融合和转化。在一般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全新方式: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

2. 我们同时面对着两种独断论:一种是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一种是意识哲学的先验自我或意向性的独断论。这两种独断论的形成盖源于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二元对立的分割方式:存在=物质+精神。

3. 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印度古代哲学的相关学说中都深刻体现着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特征是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4.根据普遍理性的层次和领域我们可以把哲学分为如下层次:总体哲学(哲学基础理论)、领域哲学、门类哲学、分支哲学。本体论是哲学基础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面,或说是最高普遍理性。哲学的最高普遍理性乃是统摄哲学的所有部分、领域和层次的普照之光。

5. 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不可截然分离乃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内在层次差异,规定了科学或哲学自身的层次性,以及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

6. 人类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始终是内在镶嵌在一起的。在近代科学的原子论中、在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发展中、在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中、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唯物论哲学的变革中、在人类科学观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在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中都深刻体现出了科学与哲学发展的相容性和统一性,以及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7.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其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

8. 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哲学本体论的范式是分层次的。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是最高范式,而关于各存在领域之间的具体关系的解读则是次一级的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学说都只能是传统哲学的第二层级的理论范式。如果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做出不同的解读,这都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哲学革命。

9. 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理论、所有哲学派别所阐释的理论都是根植于其对一般存在领域范围的理解以及其对人与对象关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解方式主要是围绕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展开的。不同哲学理论、不同哲学派别的区别仅仅在于或将这两种关系中的某些方面予以拒斥或悬置,或更著强调这两种关系中的对立项的某一方面的更为重要的主导性地位,某些较为极端化的理论则是把精神或主体中的某些活动要素和活动方式推崇到了绝对至上性的地位,因而呈现出绝对化、片面化和简单性的特征。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和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依据这一分析,西方哲学界宣称的种种哲学转向都不是哲学的根本转向。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提出了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的全新哲学本体论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并由此为哲学的所有其它领域,诸如,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进化论、哲学方法论、语言哲学论、实践哲学论、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论、人类生产与人类社会论、价值哲学论等领域都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全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由于信息哲学首先是在存在领域分割方式的哲学的最高范式的层面引发的变革。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

11.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意向活动的意向构造,这一理论具有单维度、单极化的简单性特征。人的认识作为宇宙进化的最高产物的复杂性“涌现”现象,对其发生原因的解读理应在多维度、多极化的综合建构中进行,这些维度最起码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客体对象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维度、主体生理结构的维度、主体认识结构的维度、社会实践物化工具的维度、历史发生学的维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观间性”与“生活世界”的理论仍然是单维度、简单性的,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关系并非仅只是主观性的,人际间的主观交流必须通过客观的载体物和自在信息的中介,人们也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绝对封闭的主观化场域之中。

附件列表:本新闻不包含附件。


上一条:张迈曾书记专程走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调研
下一条:人文学院师生赴渭南市参观雷氏文革博物馆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