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3年11月8日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政治学系教学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一、杨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让教学踏上学生成长的韵律
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基础课教学踏上学生成长的韵律是重中之重。我认为找准基础课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是基础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一、精彩“绪论”是基础课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需要的认知契合
态度决定一切。唤起学生对基础课需要的认知态度,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偏差,还原“政治理论课”的美好形象。绪论部分从学生的逆反心理与错误认知入手,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用不断质疑和启发思维的方式,一一校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明确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为整个课程教学打开局面。
二、以“成人”教育宗旨贯穿始终是基础课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契合
基础课要紧紧围绕教会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一宗旨,寻求大学生成长成才轨迹中的需要与教学的契合点。以理论与学生实际结合的热点问题、社会现象为抓手,设计并开展教学,是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转化的关键。因此,找准每一章的切入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并且要将理论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点、热点问题、社会现象等结合起来,以这样的现实问题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满足学生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亦即教学的切入点。
三、“三贴近”式教学法是基础课教学效果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契合
秉承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指导思想,本着让学生“真听、真信”的目标,力求在理论上做到说理透彻,言之有物,在实践运用上做到切实、管用,让学生终身收益。基础课如果恰恰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那么就构建了大学生头脑中对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同与实践的动力。
首先是问题式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讨论,特别是理论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理论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实现政治理论课寓教于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特色。其次学习掌握学生喜欢的语言范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利器。再次,体验式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学习效果的良方。
四、以德立教,率先垂范是基础课教师职业境界与学生健全发展的人格契合
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的首选因素。因此,提升人格修养,率先垂范,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熏染学生,引领学生建立美好精神家园是我工作的价值追求。
今年暑期受思政所委派我参加了省教工委组织的基础课榆林备课会,此次备课会采用了一种新的交流学习方式——说课。即就教材的每一章确定说课小组,主说课一位教师,就教师在本章教学中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向大家汇报,然后由三位辅说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是群体教师提问、互动环节。这次说课形式新颖,具体化为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展示,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的现实展示,这种备课交流方式,具有切入教学内容具体、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具体的特点,对说课教师本人是个实战检验,也是敦促教师及时发现自己不足与优势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与会教师的指导具体、翔实、易于掌握和借鉴。
最后提一个建议:建议多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教学、科研交流会议,这种会议的提高与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田建军(政治学系)
近年来大家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达成了基本共识: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批富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调研实践、探讨理论,居功至伟;学院2年前搞了教学质量提高年,现在又搞教学工作坊,给大家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各系所持续开展教学法活动等等。共同的认识产生共同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第一是我对教学的一般感悟。我认为要搞好教学应该做到四个方面:1.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就是对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领域,要反复琢磨、认真推敲,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一知半解。2.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搜集资料,包括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期刊,还有社会考察等。3.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向前辈请教是获得成效的捷径。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的无私帮助经常让我感动。卢烈英老师,我上大学时政治课“社建”教材就是他主编的,他对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靳英辉老师,我曾专门用一个学期时间系统听完他讲的毛概课,老先生讲课的风采、驾驭课堂的能力、内容的娴熟以及对学生真挚的爱使我受益匪浅;王宏波院长,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在听完我讲课后用一个小时专门对我进行辅导,让我领悟很多。还有陆卫明老师、卢黎歌老师、宋永平老师、刘儒老师、李景平老师、范高社老师等等,他们都曾经对我上课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悉心帮助,真心感谢他们。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同事之间一定要经常交流,无论年龄大小、从教几年,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交流能取长补短。
第二,在具体教学中,我觉得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1.通透教材。首先,我们不要轻视教材,那是我们讲课的基本依据,学生在读,老师却不看,说起来很滑稽;而且教材往往是专家心血汗水的结晶。其次,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对教材内容要归纳整理,不能偏离,但也不要照搬。2.研究型教学。这是我们陆卫明主任每次进行教学法活动时总要强调的,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不做深入研究,泛泛而谈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要研究内容,也要研究方法,理想的效果就是燕连福老师讲的:新、奇、趣与真、善、美有机结合。3.科学的教学设计。强调的是要做教案,每次上课都要前都要进行课堂设计,应该包括导入——发展——高潮——尾声;4.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深与浅、多与少、死与活);5.互动式授课。要利用一切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可以采取随机提问、讨论等形式,以行动促心动。
三、宋希斌(历史文化研究所)——以史实论证理论,用历史照亮现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具有鲜明史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教材为准绳,以史实为依据,结合社会实践,多方位全面组织“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学生多为理工科的知识背景,我们在讲授内容上有选择的进行史料的充实,以丰富的史料、科学的解读,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做出阐释。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紧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研。一方面,我们利用西安本地的历史资源,如“杨虎城纪念馆”、“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组织现场教学。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料重现历史场景,从而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鼓励学生进行红色资源的暑期调研。学校有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本科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利用此政策以指导教师的身份鼓励学生就家乡的红色资源进行调研。该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使参与的同学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与现实,也使“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更具亲和力,很好地达到了教材内容进“头脑”的目的。
四、蒙木桂(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
在座同仁,我认为只要教龄在三年以上的,基本上都知道怎样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知与行之间,还需要一座桥梁,教师的人生底盘有多稳厚,这座桥梁就会有多稳厚。在课堂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与呵护的对象;在管理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制度架构,在管理层与一线教师之间,需要彼此互位多维去理解与支援。一个教师,如果用心的程度是100%,那么一定会是百分百的好老师;如果是80%,那么会是80%的好老师。每个教师都可以是百分百的好老师,这个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去驾御的,而它的驱动力,则是我刚才所说的人生底盘。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底盘稳厚呢?借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所以,四个字:心平;行直。心平,方能真实接纳参差万态的多维世界与人生,方能倾听不同角度的意见与建议;行直,方能充盈和洋溢着无垠的生机与勇气。一个课堂,便是一种人生;一间教室,便是一种世界。能够在课堂上使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内省,开始学习如何去建构自己的人生底盘,其实也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如同一辆奔驰的轿车与一辆QQ车,底盘稳厚,出故障的概率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就会与底盘不稳的不一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身份,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状态与思想状态,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去担当这样的一种使命感:希望他们都能成长为奔驰轿车,而不是QQ车。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