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3年10月25日人文学院哲学、中文、社会学教学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一、悦中山(社会学系)
我结合个人两年多的从教经历(很短)谈一些关于教研相长的个人看法。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教学会对研究有好处。理由有二:其一,研究容易在某个点上钻研得深,而教学则需要把知识整体地、系统地教授给学生,使我从点跳到面上,鸟瞰某领域的整个知识体系,获取宏观的图景,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拓展,科研视角的扩充;其二,研究者只需要掌握好知识,使用好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而教学则要求不仅知道、会用,还要讲出来、讲清楚、讲得深入浅出,从事教学工作使我对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继续梳理,当给学生讲完了以后,回头一看,对于自己本已经认为掌握得不错的知识,仍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教研相长的说法肯定是没有错误的,但我想说,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教学与研究的确会产生冲突,最主要的就是时间冲突,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学工作多了,科研投入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从全校的情况看,人文学院的教师在教学上的工作量偏大,客观上造成我们的科研成果偏少。另外,教学相长我认为应该是当老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领域具有相近性时,效果最为明显,而若差别太大,则不一定有所帮助。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认为学校应尽快推进岗位分类,为不同特点的老师做好宏观职业发展规划。教学、科研要兼顾的原则自然不能变。但根据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岗尽量多设一些,给他们出路,但对科研要有个最低要求。给那些不太擅长讲课的老师设置科研岗,但必须有一个教学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当然,大多数老师应该都还是从事教学科研岗的工作。这样会对人文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都会有益。
教研相长需要制度保障,希望学校未来的制度改革为教研相长提供制度化的支持。
二、李重(哲学系)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反思、质疑、批判构成了哲学的本性和哲学的精神。如何探寻一种符合真正哲学本性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从事哲学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哲学系的诸多前辈和同仁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子。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扶指导下,在教学实践摸索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教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不揣冒昧,汇报如下:
(1)以“趣”引思,即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动的教育方法增强哲学课的趣味性。在古希腊文中,“教育”(paideia)一词是和“孩子”、“游戏”的词根相连。也正是如此,柏拉图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强制的、而应该是“游戏”。哲学虽然逻辑严密,但并不刻板;虽然内容精深,但并不生涩;虽然神圣博大,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因此,在哲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些生动鲜活的材料,从探讨我们的日常生活开始。以此表明哲学并非远在天边,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智慧恰恰是蕴含在引导规范我们生活的日常信念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以“论”导思,即开展主题讨论,强化核心内容。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在古希腊哲学训练中所谓“辩证法”的学习,最原初的含义就是指彼此对话和讨论。通过激烈辩论,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哲学系本科班级开展的“哲学有话说”系列活动,就是结合所学哲学相关课程,依据同学们关心的热点和疑点,确定讨论题目和内容,比如“哲学与人生”、“哲学与女性”、“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梦”等等,让同学们提前准备,课上或者课余组织实施。实践证明,这类主题讨论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思维创新。
(3)以“行”激思,即关注社会现实,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讲:“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即哲学是唯一对知识或理论进行形而上学的发问和思考的学问。因此,在我看来,哲学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激发出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为此,在哲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理论融于自己的思维结构之中,去正确分析社会发展,总结历史,面对现实。事实上,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只有运用哲学化的思维去切近现实、触摸时代,哲学才有解释力、生命力。
三、胡友笋(中文系)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有搞好教学的愿望,因为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愿意为之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或决定着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我们教师的期望来讲,我觉得学校和学院应在以下两点上着力:一方面,除了学校教学与发展中心正在开展的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这一工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落实,应真正能让教师愿意花费时间、腾出精力用在教学上,而不是导向只把教学当作科研之外的应付差事。虽然说教研相长,但事实上科研和教学即便并非对立,也确有一个冲突的问题,比如说时间投入的冲突,研究方向之“精而窄”与教学需要之“博且深”的冲突等,而我们很多人的感受可能是一些政策导向(比如绩效评定办法、职称评聘标准等)事实上是更倾向于科研而非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一些教师认真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为专业教师尤其是承担专业课程的青年教师切切实实地“减负”。因为我们不仅和承担公共课的教师一样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而且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可能同时需要讲授几门课程,而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如此一来,要讲好每一门课程确实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相关政策上的支持。我们人文学院建设有本科专业的系所的体量都很小,每一个专业系所除了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的大面积通识选修课和核心课。以我所在的中文系为例,且不说3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生方向的课程培养任务,单就本科教学而言,每个学期除了要完成本系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一个挂靠在我们专业的体育特长生班的专业教学任务外,同时还要承担13门校级或院级通识选修课和基础课、1门校级通识核心课、5门拔尖人才班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同时都承担着几门课程、几个课头的教学任务,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真有疲于应对之感。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真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并建设了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其中1门为与其他系所教师共同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
当然,这样说也并非是说只向外部要政策,事实上,教学是个良心活,作为教师我们可能更需要多用心、多下工夫。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普通话不很标准,也念不好教材,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对自己上课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做到上课不看讲稿,二是形成一套自己的教科书。为做到前一点要求,每一次上课之前,我会尽可能于前一天将所要讲课程内容默写出来,并不断将讲稿内容简化到2张纸、半张纸,看到这半张纸的文字要能把所欲讲内容再完整地复述出来;为做到第二点,我对比阅读不同高校和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在辅以相关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力争形成一套“自己”的讲课教材。当然,这并非是说我讲得有多好,只是为了说明要上好一门课程,确实需要“用时”、“用力”、“用心”。
四、邱根江(哲学系)
非常荣幸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代表在学院第一次教学工作坊的会议上发言,其实我工作的时间比较短,从事教学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在教学上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经验。那么我就谈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经历。
我入校以后,主要讲授《逻辑学》《西方政治哲学》《美学》等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除此之外,还承担全校核心通识选修课《西方哲学史》的讲授。我2011年正式登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时光荏苒,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回想起自己初次登台授课的情景,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我第一给学生讲授的课程是《逻辑学》,这门课程本身对学习者和讲授者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讲好第一课,我在假期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当我自信满满的讲完前几节课,问同学们的听课效果的时候,同学们的反应却差强人意。这种状态对我来说很受打击,有时候上完课内心很沮丧,于是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且多次与一些有经验的老教授交流。最后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最初我只是把教学活动简单的当做了自己“自娱自乐”的独白,其实课堂教学更应该是“讲授者→知识→学习者”三者之间的整体互动与对话。在此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系统的听了很多老教师的课程,从专业知识的深化到教学方法的拓展我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还多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培训,刚开始以为教学中心的培训就是一些一般的讲座,但是参加了之后我发现,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的培训是全面细致的,大到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小到课堂教学的教姿与教态,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们都会坦诚的给予最好的指导。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教师发展中心系统化的培训,我的教学活动才慢慢走上了标准化。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学生,他们在我从教之初所给予我的宽容与鼓励是我得以进步的最大动力。记得在我参加学校教师竞赛的时候,我当时特别紧张,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我的几个学生从头到尾一直陪伴着我,默默的鼓励着我,让我顺利的参加完了竞赛活动。这样的小事情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过于平凡,但是对于我的教师生涯来说,因其真挚及其温暖,就显的格外意味深长。
五、童梅(社会学系)
我从教十余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第一,多向资深教师听课学习,交流经验。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听课对于提高自身授课质量可谓是一条捷径,通过听课可以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化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二,在内容准备上,首先要将授课内容烂熟于心;其次,将授课内容提炼为若干问题;最后,紧密关注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将这些焦点问题与授课内容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作为教师,上课一定要情绪饱满,带着激情去授课。泰戈尔说,“激情,是鼓满帆船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只有教师充满激情,学生才会被感染,学生才会在一种兴奋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知识的火种才会被点燃。学生情绪的高涨也会进一步让老师的讲解更加投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重视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因此,老师授课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答案,最后教师对大家的思考做出评价和总结。当然,如果能把下节课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底下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也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